適合這個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另一個人。
」、「自從孝武婚變發生以來,數週難眠,飲食失常,尤其昨天孝武以暴力強迫要求送其兒女丈母和妻子出國一事,思之寒心痛心。但兩年之後,有香港媒體報導鄧卓棣不再擔任縣委副書記,似乎悄然離開政壇,從此極少見到公開報導。
敘利亞阿薩德父子掌權大半個世紀,卻帶來慘烈內戰。此後鄧卓棣又擔任平果縣縣委副書記。二○一四年,雲南媒體報導,鄧卓棣擔任中共廣西平果縣新安鎮黨委書記,同時兼任平果縣副縣長。他在日記中多次表達對子女恨鐵不成鋼的感歎:「兒輩之不爭氣,影響家譽和事業,余身為人父而為盡父職,此心必將一生不安。鄧家在政壇呼風喚雨的時代已然終結。
為堵眾人悠悠之口,蔣經國將蔣孝武調離台北,出國擔任「駐新加坡副代表」。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六日與十二月二十五日,蔣經國兩度公開表示:「從來沒有考慮蔣家成員接班」,「蔣家不能也不會參選下任總統」。獨立媒體中心(IMC)與網路草根媒體運動 1999年WTO西雅圖年會前幾個月,許多獨立媒體組織(如紙老虎、深碟電視與自由言論電視等),註冊成立了不接受任何政府、企業或私人捐助的IMC網站。
即便維基解密的手段形同竊取,卻也突顯了當代民主參與政治中政府治理的盲點——資訊自由流通所保障的「知的權利」,如何在政府過度擴張的資訊管制中被限縮,以及政府「透明治理」的虛妄。公民新聞緣起於1950年代,當時美國的異議記者史東認為,麥卡錫主義假反共之名行整肅異己之實,因而辭去主流媒體記者職位,自辦週刊挖掘政客說謊和違法的證據。這些資料揭露了美國的海外軍事行動中,傳統媒體無法採訪到的內幕,也成為這些媒體後續調查報導的重要素材。據估計,在反全球化的抗議行動中,IMC網站平均每兩個小時吸引了超過兩百五十萬人次的點閱【註3】。
1999年時WTO於西雅圖召開年會,期間許多獨立媒體或另類的新聞工作者,有感於全球化反自由貿易議題受到傳統媒體的刻意忽視,因此於會議期間自設網頁,讓草根新聞工作者的多元新聞議題與觀點得以露出,獨立媒體中心(簡稱IMC)於焉成立。另外,遭到主流新聞媒體忽視、錯誤或偏差報導,更可以透過網路的跨國串連架設新聞平台,形成如跨國通訊社特派員般的即時現場報導。
就前兩者而言,新聞難以擺脫產製機構的霸權觀點,由事件成為新聞,必須經過新聞機構裡一連串的守門機制。有鑑於許多國家的傳統商營媒體與政治當權者因利益一致而造成的資訊壟斷,網路成為傳統新聞工作者與新一代新聞志工創造不一樣公民新聞的新空間。政經勢力也可藉由廣告贊助與言論檢查等手段,操縱新聞機構的報導走向。除了一些由網路參與者提供的報導或評論外,這些網站還運用超連結轉載許多主流媒體的報導。
除了文字書寫,新聞素材還廣泛包括照片、影像、錄音,或主流媒體報導的引述等。在所謂Web2.0風行初期,網路上的個人部落格成了「公民新聞」的最佳實踐。2010年,維基解密公布了一連串美國外交與軍事的祕密電郵,這些被標示為「伊拉克戰爭日誌」、「阿富汗戰爭日誌」、「關達納摩灣檔案」等數十萬筆的資料,促成維基解密與主流媒體,如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與德國《明鏡》週刊的合作。這則影像與數以萬筆伊拉克戰爭時期的外交電報,皆由當時服役於情報單位的士兵曼寧提供。
在年會期間,來自各國的反全球化運動者以素人記者之姿,在會場外的抗議現場提供被主流媒體消音的現場報導,並運用個人電腦、相機、手機,以及簡單的數位剪輯設備,將反全球化抗議行動消息上傳至網站提供下載。在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中,許多國家的學生報紙也曾組成聯盟,希望以集體力量抵抗西方主流媒體。
但這些被轉引的報導,由於被置放在另一個資訊脈絡中,因而產生新的意義,形同報導意涵的「再框架」(reframing) 【註5】。他隨後也因洩密遭到美國軍方起訴。
會後,IMC網站持續成為反全球化、社會運動與環保運動人士集結的論壇。有學者觀察九一一事件與美伊戰爭時的政治新聞網站,發現網路新聞的另類觀點,雖然有別於傳統媒體,但並非完全自成一格。維基解密是澳洲人亞桑傑於2006年創立的爆料網站,專門接受匿名洩密者或駭客截取各國政府機構加密的訊息,並公布在網站上。同時,新聞機構與閱聽人之間只有提供與接受的單向資訊流通。維基解密爆料的「附帶謀殺」 維基解密在2010年時,公布了一個長約三十七分鐘,名為「附帶謀殺」的直升機空照影像,內容是2006年伊拉克戰爭時,美軍在巴格達的一次軍事行動。西雅圖年會之後,IMC持續運作,而其反主流全球化的立場,也激起許多國家的部落客創設類似的新聞平台。
自IMC而起的網路草根媒體運動,有不少仿效者跟進,包括韓國的Ohmynews.com與前CNN記者創立的「全球之聲」等。IMC主張一般網路使用者應該「成為媒體」,因此並不過濾網友貢獻的新聞,僅在違反編輯規定的特殊狀況,如報導中夾雜仇恨語言、企業廣告訊息等,才會由網站維護者移除。
公民新聞強調的獨立性格,如非營利、倡議式新聞,以及強調公民參與、資源共享等價值,與商業化、集團化趨勢下的新聞機構,以及政府藉由公關或置入性行銷手段變相操弄輿論,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些被列為高度機密的檔案,包括駐外使館的外交電報、軍事行動的影像紀錄等,揭露多起檯面下的政治行徑,引起許多政權的恐慌,亞桑傑因此成為許多西方國家通緝的「網路恐怖分子」【註4】。
影像中,阿帕契直升機上的狙擊手射殺手無寸鐵的民眾,奪走了十八個伊拉克人的性命,包括兩名路透社的特派記者。至今IMC在各地設有一百五十個以上的新聞中心,且有八種語言網站提供各地新聞。
文:唐士哲、魏玓 網路公民新聞 網路與公民新聞的崛起 如果衛星新聞頻道挑戰了新聞資訊流通與觀點詮釋的西方霸權,那麼網際網路的出現,則是進一步模糊了長久以來新聞的產製與消費之間的分野,甚且動搖了傳統新聞產業過去一百多年來鞏固的經營模式《科學》報導,在這項計算方式之下,加拿大、英國論文發表總數較少的國家能夠排在美國和中國之前。不論論文被引用率,美國在研究支出和獲得博士學位人數等指標上佔有優勢地位,但中國也在專利申請的指標上領先。該報告顯示,美國的論文具有明顯的影響力。
而若該菁英文章的研究者來自多個國家,NISTEP採用「分數計數(fractional counting)」方式平均分割貢獻程度。據日本國家科技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科學技術指標2022》報告指出,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方面,中國首次略微超過了美國。
中國與美國被引用率難分勝負 雖然在NISTEP的計算方式之下,中國已超越美國,但仍有其他計算方式呈現美國領先。當時批評者指責中國研究的品質,指出政策僅根據發表論文的「數量」為作者提供專業獎勵,此外,他們更指出,中國造紙廠為研究人員提供作者名額以換取金錢的數量似乎越來越多。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科學》認為,論文影響力僅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實力的一項指標。
20年前,中國在分數計數指標上僅排名第13位,但目前卻已首度超越美國,高居世界第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2022年美國科學與工程狀況》報告測量「每個國家論文中被高度引用的比例」,稱其為「高被引文章指數」,如此將不受發表論文數量影響,進行各國之間的比較。《科學》期刊寫道,這一里程碑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以數量激增而聞名的中國學術研究在品質上也在迎頭趕上。」然而,學者們對於「如何衡量出版物影響力」的最佳方法尚無共識,即使其他指標表明美國仍然領先,但也很勉強。
該報告雖然也發現中國當年被引用率前1%的論文比美國多一些,但是在對此類論文的實際數量與預期數量的評分中,兩國之間的差距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新聞來源 《科学技術指標2022》 China rises to first place in most cited papers(Science) 《The State of 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A discussion of measuring the top-1% most-highly cited publications: quality and impact of Chinese papers》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從2000年到2018年,美國高被引文章指數穩定在1.8左右,意即美國貢獻的高被引文章約是預期的1.8倍。2018年的數據,美國為1.82、中國為1.18,中國仍遠不及美國的水準。
《科學》期刊內容中提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科學政策和創新的卡羅琳.華格納(Caroline Wagner)表示,人們把中國排除在學術討論之外,認為他們推出了很多質量不高的研究,「這只是目光短淺。據報導,2016年中國論文發表數量首度超越美國,並且持續保持世界第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